大腸癌在本港是常見的癌症之一,致命率僅次於肺癌,排在第二位 。可幸的是,大腸癌是少數可預防的癌症,因此定期照腸鏡可阻截瘜肉演變成癌。

大腸癌在本港是常見的癌症之一,致命率僅次於肺癌,排在第二位 。可幸的是,大腸癌是少數可預防的癌症,因此定期照腸鏡可阻截瘜肉演變成癌。
一般人以為哮喘患者多為孩童,事實上成年人也有機會患上,而且較難根治,需要後續小心護理,踏入秋冬季節更不能掉以輕心。
懷胎十月,媽媽們最欣慰一定是腹中的寶寶能夠順利出生,然而產後護理也不能忽視。萬一開刀後傷口癒合不佳,輕則會導致疤痕增生影響外觀,嚴重則會出現感染、傷口發炎等情況。
根據衞生署新近公佈的消息,本港近日出現多宗上呼吸道感染爆發個案,超過 100 名學童染病,個案數目仍然上升,多區的幼兒中心、幼稚園、小學及特殊學校也受影響。新冠肺炎疫情之下,難免令家長們更加擔憂。
「蘋果教主」喬布斯(Steve Jobs)和法國名廚喬爾·侯布匈(Joël Robuchon)先後患上胰臟癌而離世。原來「胰臟」兼具「內分泌」與「外分泌」的重要功能,若反覆胰臟發炎,可演變爲慢性胰臟炎,甚至增加患胰臟癌的風險。
很多人以為電子煙及加熱煙等產品對健康較少傷害,其實同樣可引致上癮及損害身體。建議吸煙人士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或藥物輔助及早戒煙,重拾健康。
一但被灰甲纏上,不但影響外觀,有機會傳染他人,也要較長時間治療。要預防和踢走灰甲,可從日常習慣入手,留意鞋的選擇,以免細菌有機可乘!
紅斑狼瘡症並沒有傳染性,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疾病,有機會對身體各個器官功能造成嚴重影響,而且難以完全根治,要長期控制病情及觀察。
前列腺增生又稱前列腺肥大,屬良性增生,雖然並非癌症,但有機會出現尿頻、排尿困難或尿流緩慢等症狀,較嚴重的甚至會影響腎功能。男士如發現疑似病徵,建議盡早求醫接受治療,便可減低對生活的影響。
香港出現本年度首宗本地登革熱個案,較過去10年出現時間為早。登革熱病毒不容忽視,因患者痊癒後若再次感染,可致嚴重併發症,甚至死亡的風險。
一般提到甲狀腺疾病,多數人會聯想起「大頸泡」,又或者「躁底」等形容詞,究竟「甲亢」是什麼?對人體健康影響大嗎?是不是女性患者佔多數?
灰甲具傳染性,除了可影響其他指甲,更有機會傳染他人,而引致灰甲的真菌同樣是造成香港腳(又稱腳癬)的元兇,可蔓延到指甲和腳甲而形成灰甲。
相信大部分人都經歷過「頭痛」症狀,有人會選擇置之不理,或服食成藥解燃眉之急;有人會感到困擾,擔心身體出了其他問題。造成頭痛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常見的過勞、發燒、情緒反應等,也有因為其他疾病而引起……
根據衛生署在2019年12月初發布的資料,本港流感樣疾病爆發個案主要在小學發生,其次為幼稚園或幼兒中心、安老院舍和特殊幼兒中心。現在已步入寒冷季節,還記得去年冬季流感肆虐,全港幼稚園更曾因此停課,令家長擔心不已。醫專薈提提大家及早做好準備預防流感,防範未然。
除手術治療外,目前可透過激光治療方法有效去除黃斑瘤,效果理想之餘,不會留下明顯疤痕。
現在市面上的肺炎疫苗大致分為三種,分別為7價、13價及23價。所謂的幾「價」,究竟如何區分和選擇?
有研究指出,香港每年有超過 1,500 人死於肝癌,約八成患者均與乙型肝炎病毒有關!病毒性肝炎可分為5 種,不同類型的肝炎傳播途徑、預防方法等都有不同。
不少女士用力咳、跑步、開懷大笑時,會突然出現滲尿甚至失禁的情況,這些都是應力性尿失禁的症狀。其實此問題並非不治之症,只要積極應對,一般以微創手術 TVT-O 治療,治癒率非常高。
瑞士生物醫學專家,知名醫學博士托馬斯·勞醫生(Dr. Thomas Rau M.D.)指出:「身體過度酸性會引起血液、淋巴和組織液的輕度凝固或增厚,促進充血並減緩代謝過程,對人體的免疫系統造成嚴重後果,還會引致許多心臟疾病和循環系統疾病,如動脈硬化和動脈粥樣硬化。」
「醫生!醫生!點解我個心有時會卜卜咁跳,跳得好快,我係咪有咩事?」
由心臟引起的不適,例如心悸,總令人十分擔心。心臟問題牽連甚廣,要知道它的健康情況,可借助各類醫學檢查來判斷,再對症下藥。
肺炎球菌感染是由肺炎鏈球菌(肺炎球菌)引致的疾病。此細菌有超過90種血清型。病徵:肺炎球菌是引致中耳炎和肺炎的常見病原體…
不同年齡的女士都可能遇上不同的婦科問題,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,患上某些婦科疾病的機會愈高,例如乳癌。一般情況下,基本的婦科檢查包括:常規婦科檢查、子宮頸抹片檢查、盆腔超聲波檢查、乳房超聲波檢查。
不少女士都深受經痛困擾卻習以為常。事實上,經痛有機會是因患上子宮內膜異位症(Endometriosis)。患上此症可能引發「朱古力瘤」,影響成孕。
目前已有多種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(Knee Osteoarthritis)的非手術治療方法,只要積極應對,調整生活習慣,情況可望得到改善。
原來年輕人也有機會患上骨質疏鬆症,部分人甚至出現骨折後,才發現自己患病。要及早預防,平日應進行適當和恆常的運動,加上均衡飲食,攝取足夠的維他命D。
不少人以為打鼻鼾等如熟睡,其實持續性的嚴重鼻鼾,可能是睡眠窒息症(Sleep Apnea)的徵兆。中至嚴重程度的睡眠窒息症患者,若拖延5至10年才求診,患上中風、高血壓的風險可較正常人高3至5倍。